6月9日是“国际档案日”,市档案馆同各区(市)档案馆共同举办青岛市第三届“档案馆日”活动。当天上午,100多位市民、学生和外国友人通过预约走进市档案馆,参观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历史档案库房、修裱室、缩微室等。市档案馆还启动“记忆方舟”工程,为部分市民提供老录像带 、老照片等的免费修复服务。当天开幕的“青岛历次行政区划”展览,首次系统梳理自1891年建置至今青岛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,青岛展览公司观众通过地图和文件档案等,可以清晰看到青岛的“脸”如何悄悄地改变。
青岛“变脸”:七张地图展现前世今生
2012年底最新一次区划调整方案出台,岛城区划的沿革变迁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。市档案馆挖掘馆藏的相关档案,于6月9日上午,在市档案馆展览中心推出了“青岛历次行政区划”青岛展览公司,展出的部分地图 、文字档案等都是从德国、日本、美国征集回来的,有些是首次向社会公布。
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,随着城区、市域的变迁、扩张,城市功能的不断变化,其区划曾有过多次调整。梳理尘封的档案和发黄的地图中的这些区划调整,就是一次梳理青岛历史的过程。青岛最初的区划始于德国占领初期。1900年6月14日,德国总督颁布《拟定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详细章程》,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内外界。内界为市区,称青岛区,分为青岛、大鲍岛、小泥洼等九区。其余为外界,称李村区。展览中除了1899年的《胶澳督署地图》,还展出了1900年7月,刊登在《青岛官报》上的有关划分“内外两界”的详细规定。
1914年底,日军将青岛地区分为青岛、李村两个军政署。1922年12月10日,中国政府收回青岛,称胶澳商埠,青岛地区被划分为市区和乡区。1935年7月,原属即墨县的崂山东部山区划归青岛市。1978年,国务院将烟台地区的即墨县、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及胶县大部划归青岛,将胶南的黄岛、薛家岛、辛安三个公社组成黄岛区。
此次展览共展出了从1899年的《胶澳督署地图》、1929年的《青岛特别市区域图》直至2013年的《青岛市全图》共7张青岛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地图,参观者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青岛历史进程中的脉动。
记忆“方舟”:让老录像老照片复活
“我有两盘父亲、外甥大约15年前拍摄的录像带,可惜在家里已经看不了了”,市民陈晓燕到市档案馆求助,工作人员将她的老录像带进行了免费恢复和转录,现在一家人可以通过电脑或DVD 播放机观看了。市民姜宏坤家里保存着1989年儿子8岁时拍摄的录像带,同样在市档案馆重新“复活”。
这些都是市档案馆当天启动的“记忆方舟”工程的一部分,今后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散存于民间有价值的记忆进行拯救恢复。
当天,市档案馆免费为部分市民提供了结婚录像带、录音带免费恢复和转录服务,并且还免费为市民修复个人保存的老档案、老地图 、老照片。在负责修复老照片的数据资源处工作人员魏女士那里,记者看到一张清朝末期拍摄的老照片被撕裂成了三部分,人物的手、背景的房子都有缺损,并且由于年代久远,照片已经泛黄,但经过托裱、重新扫描和电脑修复,又成了一张完好的照片。
为了更好地与市民互动,市档案馆还在展厅推出了公众互动平台,包括“方言存真”、历史知识有奖竞答和三维展览厅三个互动项目。活动当天上午,就有十余位市民,在口述档案互动平台上,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,把自己的感想、感悟、期望、寄语录制下来,建立口述档案。在展览大厅,市档案馆还向参观市民播放了《二三十年代青岛民俗集锦》、《一个德国家庭在青岛》(上世纪30年代)、《1945年青岛受降仪式》、《20世纪50年代青岛制造业》等四部从国外征集回来的青岛历史影像资料片,让青岛展览公司享受了一场关于老青岛的视觉盛宴。
文章来源于半岛都市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