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内高峰论坛上,在地方官员口中,在评论中国展览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,展览公司“素质不高”为我们耳熟能详。何谓“素质不高”,实际就是“不专业”。
从“不专业”走向“专业”,是全世界所有企业发展的必然。近五年来,全国展览公司总数逐年减少,许多“老展览”退出江湖,正是中国展览业尤其是本土展览公司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在此历史进程中,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退出江湖的“老展览”,无不感到市场竞争压力巨大,当年赚“第一桶金”的风光一去不返。一些看不到市场变化、又不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展览公司,仍以当年创业时的拼搏精神(也可以称为赌博精神)、以陈旧的办展方法,继续行走于展览江湖,其中,运气好的不过是惨淡经营,勉强维持,而运气差的则是亏损不止,老本尽出。我预计,中国展览业的“洗牌”还将持续五年。
青岛展览公司如何避免被市场淘汰,办法只有一个,就是提高自身素质,由“不专业”走向“专业”。
对于本土展览公司而言,我认为实现专业化的途径有三:
一是,公司老板学习能力极强,与时俱进,在将自己转变成专业人士的同时,引领公司专业化发展;
二是,聘请专业人士即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,由职业经理人引领公司专业化发展;
三是,通过合资、合作,将公司或展览项目交由比自己先进的公司管理,以利公司或展览项目的专业化发展。
以上三种途径各有利弊:
第一种,公司内部震荡较小,但花费时间较长,而且存在做成“夹生饭”的风险;
第二种,公司内部震荡较大,但只要老板明确授权并积极为职业经理人排除阻力,公司改造的时效会强于第一种;
第三种,公司权益调整,甚至经营权转移,但由于实施改造者是另一个公司而非个人,虽然内部震较大,故改造的时效明显好于前两种。
以我的观察,以第一种途径取得成功的公司很少,如广州某公司,但其后来还是选择与德国公司合资。以第二种途径取得成功的公司同样很少,是何原因,我将另行分析。以第三种途径取得成功的案例多过前两种,道理可从国内其他行业合资、合作的发展大势中思想。
总之,青岛展览公司从“不专业”走向“专业”,不可能不加改造自然而成。无论采取何种途径改造,这种改造都必须有新的东西融进公司——包括经营理念、管理制度、业务流程、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及员工培训,以及在这些之上的企业体制、发展战略的调整。因此,青岛展览公司的专业化绝非装修办公室、统一工作服、印制公司外宣手册、设立事业部、招聘大学生,甚至通过质量认证等举措可以达成的,而是一场艰苦细致且令人痛苦的企业内部改革。